欧易区块链60讲 | 第26集:什么是隔离见证?
哈喽大家好,我是小K君,今天我们要讲的内容是:“什么是隔离见证技术”?
在上一节课程中,我们已经讲过,因为最开始中本聪设计比特币的时候,规定每一个区块的容量大小不能超过1M,而1M的容量只能记录上千笔交易。当早期,比特币区块链网络的使用人数比较少时,倒不存在什么问题,可是后期随着比特币使用人数的提升,这个容量就显得有些不够用了,导致比特币网络经常会发生交易拥堵的现象。
为了解决这个问题,比特币社区提出了两大类方案,一类就是通过链下去解决,比如我们上节课所说的“闪电网络”就属于这个范畴,而另一类则是在链上对这个问题进行解决,我们今天要说的“隔离见证技术”就属于这个范畴。
所谓隔离见证,简单来说就是通过链上来解决区块链效率、可扩展性问题的一种技术。早期,针对比特币交易拥堵的问题,比特币社区给出的链上解决方案是直接扩大区块容量,毕竟交易拥堵本身就是因为区块容量过小引起的。
但这就牵扯到一个问题,中本聪最初不是无缘无故把比特币的区块容量设为1M,如果把区块容量设定太大的话,在进行数据打包的过程中,会导致普通计算机 CPU 超负荷计算,长此以往,不利于更多矿工的加入。故一旦采取区块扩容的方案,可能会导致普通的电脑无法完成验证工作,进而整个网络的算力会下降,整个网络的安全性也会大打折扣,于是扩容这个事就一直比较有争议。
之后就有人提出,能不能在不修改区块容量的前提下,通过链上来解决这个问题?于是,就出现了隔离见证的方案。
隔离见证解决拥堵问题的原理其实很简单,总结起来就是“腾空间”三个字。因为在比特币的交易记录中,会包含两种信息,一种是交易信息,比如谁给谁转了多少钱,另一种就是非交易信息,比如某人的私钥签名等等。
而一个区块的空间就那么大,能记录的东西有限,所以隔离见证的工作原理,就是把关于交易信息的数据留下,然后把非交易信息的数据从基本结构剥离出来,转移到新的数据结构中。而做验证工作的节点和矿工尽管也会验证新数据结构里的签名,但却不会计算在那个1M大小里面。就好比我们平时整理衣柜,会把常穿的留下,把不常穿的转移到其他地方,进而节省空间。这样一来就能够记录更多的交易信息,提升比特币的处理效率。
除此之外,隔离见证还有一个非常大的意义是为闪电网络打下基础,它让闪电网络更容易落地,通过链上隔离见证与链下闪电网路结合的方式,能更全面地解决效率和可扩展性问题。
总的来说,扩容与隔离见证两者从理念上来说,或许有冲突的地方,但归根到底他们的目标是一致的,都是解决区块链的效率问题,而这也正是区块链有意思的地方,包容不同理念,从未知中,寻找更好的未来。
感谢谭晨辉老师对本集内容的帮助和指导。
新浪微博:@谭晨辉
《欧易区块链60讲》是由欧易&新浪科技联合出品的区块链科普动画视频,针对区块链零基础用户,通过系列文章、科普动画等形式,从概念、技术、应用等角度,通过5大板块,60个知识点,生动形象地科普区块链概念。本集课程内容由币世界CEO谭晨辉导师指导完成。
© 2025 OKX。本文可以全文复制或分发,也可以使用本文 100 字或更少的摘录,前提是此类使用是非商业性的。整篇文章的任何复制或分发亦必须突出说明:“本文版权所有 © 2025 OKX,经许可使用。”允许的摘录必须引用文章名称并包含出处,例如“文章名称,[作者姓名 (如适用)],© 2025 OKX”。不允许对本文进行衍生作品或其他用途。